重庆·1949
发布时间: 2022-05-05“野心”是最好的催化剂。《重庆·1949》的出品方和运营方,用两个积蓄已久的动作,充分暴露“野心”——为一部剧建造一座大剧院。
3年前,主创就开始剧本研磨。在哪儿演这样一出大型红色舞台剧呢?他们展开想象,投资8亿元,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建造与剧同名的大剧院。这在全国还是独一份。不仅如此,剧院还顶着一个“世界最大单一室内剧场”帽子,面积达25000平方米。
——为一座城铺排一部文旅戏。
3年前,市场对文旅融合显现出新的需求。在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沙坪坝,也需讲好红岩故事。因此,该剧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,以磁器口为中心,融合炫酷的舞台科技,打造重庆文旅市场的现象级大戏。
他们的目标是——将剧目打造成重庆乃至全国旅游演艺标杆之作。
2021年7月1日,成功首演。2022年4月2日,升级回归。
全新的《重庆·1949》,如何演绎关于红岩精神的壮丽史诗?如何将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?请沉静身心,当一个观众,做一个旅人,通过4个关键词 ,穿越到重庆的1949。
演出百余场 内容+技术升级优化
4月2日的磁器口灯火璀璨,升级后的《重庆·1949》正式亮相。已演出百余场的《重庆·1949》拥有数万观众基础,人气口碑兼得。不少网友甚至选择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,看剧打卡,来告别旧时光,迎接新生活。
正值火爆时,出品方选择在春节后,停下一个多月,精磨。
《重庆·1949》总出品人、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,希望通过升级打磨将剧目推向完美。
如何做?出品方综合百余场演出“大数据”,在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下“狠手”。
宋晓平透露,在内容上,深挖人物情感,梳理故事脉络,加入画外音解析剧情。在技术上,升级声光电技术,加追光灯,使舞台机械与人物情感有机融合。
观众认可此次升级改造。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讨论,很明显感觉到优化的部分,“人物情感更丰沛”“演员唱词嘹亮动听”“舞台效果衔接自然”......此次剧目升级后,将继续保持常态化演出。
360度旋转,每转一次都有一个情节,汽车声、枪声、报童叫卖声……无数个声音裹挟着不安的气息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,人们逃散在磁器口码头,惊慌无助。
剧目开演。这是黎明前的黑暗。观众能真切感受到的黑暗。跟其他舞台不同,这里的舞台是动态的,360度旋转。5个可旋转圆环里,每一次旋转,都有一个情节在上演。换句话说,坐的位置不同,看的内容就不一样。演艺空间和观演空间交互穿插,就像变魔术一样,让观众也成为演出的一部分。
“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个机械舞台,属于我们的独创。” 宋晓平对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介绍说,舞台的5个环独立运转,在运转过程中会分很多方向运动,每十度变换一个场景,一共可变换出6000多万个可视场景。
舞台上的表演,如果观众要看完整,至少需要3次。
《重庆·1949》从创作之始,团队就追求用不一样的表现手段,来讲述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。
出品方除了请到国内一流的导创团队,还特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剧场组织(OISTAT)原主席和现任副主席,担纲《重庆•1949》舞台结构设计。多媒体总设计是王志鸥和他的团队。他们是目前国家项目首选的多媒体团队。
一百三十几个演员,在旋转式的舞台,完成表演也十分不易。张云霞的扮演者笑着诉苦:“最大难点是跨环站位,一个环转场到另一个环,台词说慢了,环可能转过去了。台词说快了,环还没转过来。”
舞台被重新定义。观众旋转,演员旋转。一出动态感大戏,让人直呼“眼睛不够用”。
沉浸舞台 “我想伸手去救铁牢的人”
360度旋转的舞台,像一把放大镜,将演员的表演定格放大。
“透过牢笼看得见革命者身上的血在流。”
“我想伸手去救铁牢的人。”
“枪声响起,感觉子弹正朝我飞来。”
这是一个沉浸舞台。所谓沉浸,就是忘我进入到一种环境。舞台空间、舞美布景、演员表演、音效……任何一环拖后腿,都能让人分秒出戏。《重庆·1949》致力于极致的表达。
宋晓平是土生土长的沙坪坝人,听着《红梅赞》、看着《红岩》长大。他了解沙坪坝,也了解红岩精神。
2018年立项之初,宋晓平就希望打造出一台“彰显重庆城市精神,突出重庆城市文化,致敬重庆红色历史”的剧目。因此,剧目的内核是红岩精神。
磁器口码头的原型被搬上舞台。舞台制作难度大、科技含量高,用砖石砌成72个台阶,用约2000根柱子搭建起18米高的世界最大室内吊脚楼建筑群,用160个独立顶部悬吊电机组成灯光舞美装置,用超20台空中旋转升降的灯光车……纵深的空间感,逼真的场景,完美再现40年代重庆城市风貌。
沉浸的旋转舞台,层层叠叠、交相错落的视觉冲击,多条线索的叙事表达,百余位演员的忘情表演,观众忍不住抬头左右遥望,一度伸手触摸演员逼近的手。
穿越1949 看昨日故事叹今日生活
穿越到重庆的1949,剧里的几个主人公也是二十岁的模样。而演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1岁。
去年,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突破代际,火爆全网,年轻人纷纷上头,甘当“自来水”。而《重庆·1949》,也俘获年轻人喜爱。
数据很有说服力。剧场曾做过统计,“00后”“90后”占了观演群体的一半以上,80%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。
舞台的呈现方式是年轻的,但内容上依然在讲述一个红色经典故事:黎明到来前夜,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、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酷刑折磨而临死不屈。剧方保留了“绣红旗”“传情报”“11.27大屠杀”等红岩经典桥段。
《重庆·1949》采取多条主线并行演绎。这几条主线并行交织,共同构筑了整部剧恢弘的历史画卷。年轻的演员,也在尽力拉近和剧中人物的情感链接。在兄弟情这条线上,林子杰的扮演者吴鹏,会详细做人物性格分析,去渣滓洞、白公馆找寻找那段历史记忆;在母子情这条线上,母亲金秀的扮演者杨曼茹在生活中也尽力照拂小演员,在日常相处中培养感情。
“年轻人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共鸣,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。”宋晓平感叹,这说明年轻人也喜欢红色文化。
最后一个镜头演完,演员高唱《歌唱祖国》。观众全体起立,挥动着小红旗,跟着唱。
剧场外就是磁器口古镇,一个烟火人间。
这就是剧中人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。
用一座城的记忆
致敬一座城的精神
一场75分钟的演出,一个70多年前的时空。
我们穿越的,不仅是时空,更穿越了心灵、记忆与血脉。
红岩精神,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红岩精神,如何传承,是一个时代的命题。
剧方首先祭出了科技大旗,打造了360度旋转的舞台空间,加上3D动态全景音画、智能灯光的烘托……科技是加分项,但不是全部。观众还需要一个好故事。
《重庆·1949》重点刻画革命先烈在白公馆、渣滓洞的监狱抗争场景外,还将整个故事的线索布局在磁器口、沙坪坝乃至整个重庆城,时空维度更大,历史视角更广阔。因此采取多主线并行的讲述方式,才能与旋转舞台达成表里合一。
大处起笔,小处积情。剧中,不仅有大写意的场面铺排,还有许多细腻的情感刻画。如林子杰、张云霞隐秘而炽热的爱情渲染;狱中的风娃照料一株绿树,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;母亲金秀一直为风娃编织“蝴蝶”童话,牺牲的人们会变成蝴蝶飞向天空。
这些特写镜头般的细节,提升了这部剧的情感温度和思想高度,触发着每个人内心的震动。
总策划张小可认为,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。《重庆·1949》恰好填补了重庆旅游驻场演艺的空白,“希望剧目像一张金边名片,吸引全国观众,在疫情之后来打卡。”
《重庆·1949》,用一座城的记忆,致敬一座城的精神。
今天已有3326 位客户获取了免费方案
(人,预算)
客户: 2024-12-06
(人,预算)
客户: 2024-12-06
(人,预算)
客户: 2024-11-27
(人,预算)
客户: 2024-11-27
(人,预算)
客户: 2024-11-22